全國內河船型標準化推“重慶經驗”
2012-11-05 17:03:51 來源:中國公路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我國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,重慶成效明顯。10月12日,在重慶市舉行的全國內河船型標準化總結推進工作會上,與會代表圍繞新時期內河船型標準化中的“內河運輸船舶主尺度標準的修(制)訂”和“內河運輸船舶指標體系”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。與會人士一致認為,重慶的做法,為內河實施船型標準化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,今后將向全國推廣。
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、重慶市副市長凌月明參加了會議。
重慶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實施后,通過政府引導,在較短時間內淘汰了大量老舊落后船和小噸位船舶,提升了航道、船閘通過能力。同時,內河船舶運力結構也有明顯變化,內河船舶逐步向大型化、標準化、專業化方向發展。
據了解,自實施內河船型標準化以來,重慶水上運量8年漲了6.2倍、港口吞吐量漲了6倍、貨物周轉量漲了11倍,這些顯眼的數字是2011年和2003年的對比,而變化的最大源頭就是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的啟動。
自2003年船型標準化工作啟動以來,重慶船舶已達到4500艘、運力556萬載重噸,分別是2003年的1.5倍、6倍,標準化船舶數量和運力實現了跨越,對重慶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、優化水上運力結構、提高三峽船閘通過能力等方面起到了明顯作用。
會上,重慶的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的推進經驗得到了與會者肯定,將向全國推廣,那么重慶又是如何做好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的?
“船型標準化,重慶的一大動力就是三峽船閘的‘提前爆滿’。”市交委梁雄耀表示,三峽船閘的運能提前達到負荷,過閘時間逐漸加長,對于重慶的水運產生了巨大壓力,大力開展船型標準化,淘汰破舊小船,用更符合運營的船型來代替,極大地提高了船舶在船閘的通行效率。2011年,三峽船閘每閘次的通過量達9705噸,是2003年每閘次3140噸的3.1倍。
實施船舶標準化,資金籌集是面臨的一大難題。經過慎重研究和調查,市交委決定改變原有財政性資金補償模式,代之以擔保資金的方式促進船型標準化工作。同時,我市建立船型標準化擔;,把水運發展專項資金的20%用于建造標準化船舶貸款的貼息、擔保,起到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。該項目實施以來,已對26家航運企業確定了擔保貸款總額度3.69億元,有力地推動了市船型標準化工作。
據悉,在為企業貼息和貸款擔保的同時,市交委積極主動為航運企業和銀行牽線搭橋,籌集資金,支持企業發展標準化船舶。定期組織召開銀企座談會,搭建水運銀企交流、互動、合作平臺,增進航運企業和金融部門的相互了解,逐步破解水運企業的融資難題,僅2011年,就為水運企業推薦標準化船舶建造貸款1.35億元,為航運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。
同時,把標準化船型研究作為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的重要舉措。市交委積極研究開發江海直達船舶、三峽庫區過閘適應性節能船舶等新型標準船型,推進烏江、嘉陵江船型標準化主尺度修訂工作。其中,由港航局研發的2500噸級標準船型技術方案,填補了該船型技術方案的空白。目前,四川、重慶、貴州、湖北和湖南等五省市已新建該船型船舶近200余艘,極大地滿足了內河航運的客觀需求,有力地促進了長江航運發展。
此外,按照“拆舊船、建新船、調結構、活市場”的原則,綜合運用多種手段,全方位推動船舶結構升級。重慶市原有的1100余艘客渡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中大部分為上世紀80年代按急流航段標準建造的,船齡長,船型、機型落后,安全事故頻發,在交通運輸部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市交委從實際出發,先后開發了15種標準客渡船船型供船東選用,按照市交委、當地區縣政府和船東“三個一點”的辦法籌集資金,淘汰和拆解能耗高、污染重的老舊客渡船1000余艘,新建了1119艘客渡船,客渡船標準化率達到100%。同時投入4000多萬元資金,對全市411艘短途客渡船全面實施更新升級,讓老百姓真正坐上了“放心船”。
為鼓勵廣大船東、航運企業積極參與船型標準化工作,市交委所屬部門實行“一站式”服務,提出了“拆完就補、一步到位”的工作思路,專門成立了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,統籌全市船型標準化工作,并制定了重慶長江省際普通貨船運力調控的管理辦法,即:對2011年2月1日前安放龍骨的船舶辦理登記手續;有老舊船舶的企業辦理新增運力的,需拆解同樣數量的老舊船舶;無老舊船舶的企業可辦理新建船舶登記;全年新增船舶數量不超過拆解船舶數量。這一管理措施在長江全線得以推廣,確保了工作有序推進。
下一步,重慶將大力發展專業化、大型化、標準化船型,力爭到2015年全市船舶總運力達到750萬載重噸,5000噸級船舶成為主力船型,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到2000載重噸,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5%。